在《關于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 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中,馬化騰建議:
一、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基礎,加快5G 和 IPv6 全面商用部署;
二、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鼓勵工業云、金融云、政務云、醫療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類云平臺加快發展,加速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三、做好產業互聯網安全保障,建立政府、企業、服務機構等多方協同聯動的安全治理機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馬化騰說:
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傳統實體產業和新經濟的融合過程中,主角實際上應該是實體產業本身。不是 “互聯網 + 實體產業”,而應該是 “實體產業 + 互聯網”。
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實體經濟主動對互聯網的擁抱。
從英文單詞來說,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是一樣的,但我覺得產業互聯網概念更加廣闊,因為它不僅是狹義上指代制造業,它還跨很多的領域,包括醫療、教育等等,它已經不僅僅是物聯網、工業的范疇了。
所以我們覺得這里是一個全新的大空間。因此,我覺得對互聯網企業、對創業者也好、以及對傳統行業也好,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當然也是一個挑戰。
對所有的從業者來說,都應該重視這種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前夜,尤其是未來的 5G,也是一個全新、超高速,而且比過去 3G、4G 更加先進的移動通信網絡。
在這種大的基礎設施環境下,有很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未來很大的風口。
加強關鍵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
馬化騰在《關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 加強中國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的建議》中提出,從國家層面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多元化,除中央財政加大投入,鼓勵地方、企業、公益基金、個人等社會力量多管齊下。
同時,理順聯合研發合作機制,鼓勵和引導有意愿的企業積極與科研機構聯合研發,加強應用側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力度。
書面建議提出:
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學領域成果轉化,構建產學研聯動創新平臺,打通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
二、建設科研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三、強化基礎科學的普及和教育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提升科普水平,加強科技后備力量的培養,為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可持續的科技競爭力打下基礎。
馬化騰說:
如果我們的科研成果像沙灘上建高樓,根基不穩的話,未來風險非常大。可以說,在過去國家其實這個方面也是很重視,但是我們看到缺乏民間的,尤其是企業界的這種介入。
很多項目屬于實驗室里沒有接地氣,沒有接到各種應用場景里面去,現在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一起來投身到這種基礎方面的研究。
希望能夠鼓勵和支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投身在這種可能短期沒有見到商業回報的基礎性的前沿科技的一些研發上。
加強科技倫理建設
基礎科學研究是創新的基礎和源動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的“含金量”。
馬化騰認為,發揮科技倫理在科技創新中的調節、引導和規范作用,才能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在《關于加強科技倫理建設 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建議》中,馬化騰提出:
一、加強科技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在國家層面制定倫理準則,引導和規范新技術應用,在國際層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推動新技術領域的全球治理;
二、加快研究數據、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法律規則問題,如在數據規則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建立數據收集、利用與保護的基本規則秩序,防范并打擊數據濫用行為。
三、要加強科技倫理的教育宣傳,鼓勵全社會踐行“科技向善”的理念。
馬化騰說: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數字中國建設、數字時代的商業競爭都離不開科技倫理,科技像一個工具,好人用得好是好事情,如果說壞人拿高科技作惡的話,我們覺得危害是非常大的。
這個是要公眾更多地去討論的話題,學界更多地做研究,政府部門、監管部門要更多地看這方面如何更好地去規范。
但是要注意兩個傾向,是完全放任不理,第二是過度地去監管,可能在一些新興的業態還沒有成熟之前,過早地完全去剎車,也會扼殺一些創新。這兩者都要考慮。
多措并舉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馬化騰連續三年提交相關建議,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
